每一条分岔路都能通向属于自己的荣光
——在成都锦城学院2025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
金融学院2021级金融学专业毕业生 罗玉佼
(2025年6月19日)

尊敬的邹校长、王校长,各位领导、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我是2021级金融学专业的罗玉佼。非常荣幸能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。四年前,我们戴着口罩在“广进门”下启程,今天要满载收获迈过“严出门”开启下一段人生。无论我们决定走向哪里,我们知道所有的分岔路都能通向属于自己的荣光!
四年前入学之时,我们正面临全球疫情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,经济承压、发展迟滞,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。当疫情的阴霾渐散,另一场深刻的变革已汹涌而至。2023年被称作“AI元年”,机器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与规则。麦肯锡研究,到2030年,金融业近30%的工作将被AI改变或取代。我也曾陷入怀疑:今天学的知识,明天是否就会过时?当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,"00后最难毕业季"的报道铺天盖地,"学历贬值","薪资倒挂"的言论甚嚣尘上。我们真实体会了实习、就业机会缩减所带来的压力。焦虑,似乎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底色。然而,在变革和挑战中,今天我们顺利毕业了,而且我认为绝大部分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路径和方向。我的同学有前往四大行等多个银行和证券公司的、有考上了人民银行等公务员编制的、有上岸西南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,有远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海外知名学府的,有创业的,有到各行各业就业的,也有人还在尝试更多选择、追求更好的目标。大家都能轻松自在的、带着满满期望从锦城出发,到不同的路上去欣赏独属的繁花!因为我们都获得了一些东西,一些比学历更有价值的馈赠。
首先是高阶教学和深度学习带来的认知红利。我仍清晰地记得,在《金融风险管理》的课堂上,老师并未让我们死记硬背VaR模型公式,而是层层追问:“模型假设的边界在哪?”“极端市场下为何失灵?”这种不教公式教边界、不授答案授质疑的教学,撕开了我的认知茧房。我想真正的金融思维,是能穿透模型表象看到假设漏洞,能在极端市场中重构分析框架。正是这把“思维利剑”,让我在考取7本职业资格证书时,面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始终游刃有余;让我在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中,历经连续两个月泡图书馆、十余次论文推翻重来后,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。这就是锦城“深度学习”方法赋予我的高效认知红利。
其次是"长板原理"带来的差异化洞见。我想清楚了一个道理:与其与机器比拼算法和速度,不如发现并锻造自己的独特竞争力。走向职场之前,我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系统梳理了自己的竞争优势:学习能力、专业储备、在实战中积累的业务敏感度。这些实实在在的能力标签,是一直以来在找一份专业对口工作的信念下,努力奋斗的成果。在太平人寿实习时,我更清楚自己擅长将复杂问题工具化、可视化的优势,设计出“四象限家庭财务诊断工具”,将分析效率提升40%。这个成果为我顺利入职国信证券加上了重要砝码。这份对自我本质的确认,是抵御焦虑最坚实的武器!
还有非认知能力培育的持续赋能效应。在不断我自我反思和积极实践中,我学会了拥抱变革,练就了目标导向,锻炼了沟通表达,提升了问题解决力,创新思维也被激发。无论在什么时代,这些都是通往美好和幸福的工具,是种种不确定中的可以把握住的“确定”!在变化中锤炼不变的内核,这就是锦城人应对万变的“终极铠甲”!
面对未来,我们并不知道世界要带我们去向何方,但我们可以确定的知道,机遇终将与我们的轨迹相遇。机会从不是高悬于天际的星辰,而是深藏于主动磨砺的刀锋之中——在别人踟蹰时奔跑,在困境中锻造韧性,在大多数人都活在他人的比较和评价中时守住自己的长板和目标!难忘锦城四年,难忘每一个充满记忆的角落,难忘那些“爱在细微中”的托举。作为从锦城建校20年的历史点上走向社会的锦城学子,让我们与锦城教育学一起走向世界,去肩负属于这个时代的重任,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!
最后,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,感谢同学、家人的风雨同行!祝愿母校蒸蒸日上,桃李满园;祝愿师长身体健康,万事顺遂;祝愿我们每一位毕业生,前程似锦,未来可期!
谢谢大家!